(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光明日报记者丁一鸣光明日报通讯员黄彦锴张虹
“白天顶着烈日测量实地数据,晚上沐浴星空加班加点绘图,我们跑得勤一些,就能让更多人足不出户‘云’游红色基地,为红色精神传承贡献一份力量。”今年暑假,来自安徽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周凌峰和小伙伴们来到安徽阜南王家坝抗洪纪念馆,采用VR和3D建模技术,真实还原红色基地实景,打造线上“云端红色展馆”。
和周凌峰一样,今年共有11334名安师大学子主动投身社会实践,用这群“00后”的话来说,“‘自找苦吃’才是青年实现‘自我蝶变’的‘正确打开方式’”。
“想要购买的朋友们直接点击下方小黄车……”在安徽金寨,江文所在的安徽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正在直播间内售卖当地农特产品,这群大学生“主播”们干起“新农活”来有模有样,介绍起当地农特产品如数家珍,吸引了千余人齐聚云端,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
爱心支教项目是安师大发挥自身特长开展的一项长期性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学校物电学院千方爱心学校连续18年开办暑期义务补习班,累计开展1200余堂优质科普课程,将自然科学的奇妙带给大山里的孩子们;体育学院“阳光体育”爱心夏令营项目已在全国20余地市设立志愿服务基地,持续传递体育热情;地旅学院“情系川皖·圆梦巴蜀”山区留守儿童支教团在16年的支教过程中不断积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线上支教”的可行性……志愿者们一届届接续前进,蹚过溪流,跨过山川,架起了一座座“连心桥”。
去年学校运动会之际,体育学院根据非遗项目嬉鱼灯创编的节目火爆全网。今年暑期,他们又将视线对准了雉山凤舞。实践队员们走进安徽黟县雉山村,拜当地村民为师,从劈一根竹子学起,到参与制作道具,最终舞出了雉山凤舞的魅力。
学校音乐学院非遗舞蹈艺术团队来了一场与非遗“打莲湘”的“双向奔赴”。在安徽肥西柿树岗乡,同学们身着五彩衣,手持莲湘棒,轻移舞步,敲出悦耳韵律。“‘打莲湘’基本动作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大家伙儿一开始都手忙脚乱,叫人忍俊不禁。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大家铆足一股劲,不仅熟练掌握了动作,还创排了一支全新作品,向乡亲们进行了汇报表演,乡亲们反响可热烈啦!”回忆起学舞编舞的日子,队员郭韵蕾脸上满是骄傲,“来之前我预感自己会被非遗‘圈粉’,但沉浸体验之后才知道岂止是‘圈粉’,简直是折服!”
据了解,今年暑假安师大共有75支助力非遗传承社会实践团队分赴多地展开调研,将目光对准歙砚、徽墨、宣纸、鱼灯、傩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体验中增进了解,促进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社会实践是青年学子认识社会、感知国情的重要窗口,学校始终坚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这一‘行走的思政课’上俯下身子做实事、放下架子学本领,在‘自找苦吃’中‘自我蝶变’,真正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起来。”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任永说。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09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