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对于小提琴家唐韵来说异常忙碌。8月5日在北京Temple东景缘艺术空间上演了莫扎特奏鸣曲专场音乐会。8月22日七夕节,在同样的地点以中外经典名曲和影视跨界作品,为观众呈现了一场七夕专场音乐会。这两场风格迥异的音乐会,唐韵携手爱人、钢琴伴奏林子晴共同呈现。
自2002年主演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和你在一起》为观众熟知后,唐韵有过一些影视方面的尝试,但并没有转型做演员,而是继续专注在小提琴领域。这么多年,很多影迷一直很关心唐韵的动向。唐韵很高兴自己如今依然以小提琴家的身份回归到大众的面前。
转变
【资料图】
第一名也会不自信拍电影《和你在一起》成为分水岭
4岁起随父学琴,7岁首次登台,9岁以第一名成绩考进上海音乐学院附小,13岁成为陈凯歌电影《和你在一起》中男主角刘小春的扮演者。此后无论是去中央音乐学院,还是进入洛杉矶科尔本音乐学院,唐韵都是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在唐韵的人生中,一直与“第一”相伴。按理说,这样优秀的履历一定会造就一个阳光自信的孩子,但在唐韵身上恰恰相反。
“虽然我每次都是第一名考进去,但这也不妨碍我内心的不自信。”唐韵透露,自己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异常严苛,每天的练琴时间长达十小时以上,练得不好甚至会被父亲体罚。“我爸就觉得,如果你不是第一,那你就是差的。”如此严格的家庭教育让唐韵表现得少年老成,也养成了内向自卑的性格。
直到遇到电影《和你在一起》。“当年,我被选中之后,去北京见了陈凯歌导演。那会儿我也不会演戏,完全没有任何准备。导演也没让我试戏,就是看看我,跟我聊聊天。”为了让唐韵更好地适应拍摄,陈凯歌先从最简单的走路、跑步的镜头开始,慢慢加台词。“导演非常会调教演员,为了把我代入角色,他特别按照剧情发展来拍摄。那三个月,剧组里那么多人尊重我,大家都鼓励我、表扬我,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这部电影也成了唐韵家庭教育的分水岭。电影上映之后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唐韵凭借电影中展露出来的高超的演奏技艺和表演才能成为家喻户晓的小明星,也打动了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教授,幸运地成为了林耀基的关门弟子。“拍完电影我就到北京来了,我爸留在上海,我妈陪我在北京。这对我们家来说完全是一个大的变革,前13年的生活完全改变了,我进入了一个自由王国。”
回归
走“弯路”培养出即兴能力对演奏音乐会非常有用
2010年,唐韵从国外留学归来,为了能将恩师林耀基的教育理念发扬光大,他一直在带学生。课堂上,唐韵会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策略,“只要他不开心了,我就想是不是我哪些地方做得不对,就换一种方式上课。”课堂上温和又幽默的唐韵其实是一个严格的老师,“学生练不练,我立刻就能听出来。你如果不练,我可不想赚你的学费,我教你一节课的东西,你要认真练,一个星期回课。不好好练,一个月也别来,来上课耽误我时间。”
与此同时,唐韵以独立音乐人的身份参加了各种综艺节目和影视剧的拍摄和音乐配乐,也曾演出过音乐舞蹈剧《水腔》、歌剧《拉贝日记》等。
“我喜欢别人来找我,不喜欢主动联系别人。”唐韵说,这些年他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接了很多不同领域的工作。直到去年,几个业内的好友一起演了几场演出之后,大家都发现唐韵的状态非常好,劝他回归古典音乐圈,他才动了这个念头。“4岁拉琴拉到20多年的时候,其实会有一些迷茫,包括你身边的朋友,认识的圈子也不一样。所以我很感激这两年把我拽回来的人。”
虽然看似绕了一个弯路,但在唐韵看来,任何经历都是有用的。“这些年参加影视节目,锻炼了我的即兴能力,就像万金油一样。我拿着这把琴,想让我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出现,我都能满足你的要求,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流行音乐人的素质。这些即兴的能力对于演奏音乐会都是非常有用的。”
优势
台上台下判若两人伉俪合作默契十足
在刚刚过去的七夕节,唐韵用一把有着近400年历史的阿玛蒂名琴与林子晴的钢琴合作,共同演绎了德沃夏克《幽默曲》、埃尔加《爱的礼赞》,以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牧歌》《辛德勒的名单》《燃情岁月》等世界经典和影视音乐。此次音乐会上,唐韵、林子晴伉俪特别为本场演出改编的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完成了世界首演。二人默契的配合,赢得了观众们的热烈回应。
“我们俩最近一年才开始频繁在一起合作演奏。”谈起与爱人合作的优势,唐韵笑说“优势可太多了”,“我们每天都可以在一起合作,她在家练琴的时候,我有可能突然迸发出一个新的想法,从里屋冲出来对她说,‘这样会不会更好?’然后就马上拿琴试一下。合作可以说是随时随地的。”
舞台上的唐韵既负责小提琴演奏,又担任演出的主持人,在两种身份之间游刃有余。作为演奏家的唐韵时而随音乐欢快蹦跳,时而又闭着眼睛用琴弦表达温柔如水。当拿起话筒时,他摇身一变,成为段子手,言语之间风趣幽默,令人忍俊不禁。
但私下里,唐韵却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林子晴说,“我们最开始在一起的时候,家里安静得出奇。”唐韵也表示,自己的性格比较内向,“如果手里不拿着琴,有时候我都不知道我在干什么。所以只有拿着琴,才有自信。”
文/本报记者 田婉婷